听新闻
放大镜
墨香岁月,灵魂沉淀
2019-11-18 09:43: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一屋书香,承载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文明。

  一纸油墨,谈笑一段千古兴亡爱恨情仇。

  太阳终于结束“流浪”,阳光明媚的上午,信步来到海门图书馆,进入图书馆并不宽敞的前门,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名言,穿过五米长的巷子,穿堂风拂来,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一楼大厅正值举办“雷锋 永恒的精神丰碑——纪念毛泽东同志题词56周年主题展”,驻足细细品味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感动良久。

  大厅左手边是成人外借室,沿着左边的楼梯拾阶而上二楼,大概人们到图书馆是为了享受原始的阅读方式的缘故,北侧的电子阅览室里只有寥寥数人,而一帘之隔的书报杂志阅览室里则座无虚席,有头发花白的老者,干净帅气的小伙,娴静淡雅的姑娘,稚气未脱的孩童,神情那么专一。连带着白手套轻轻整理书籍的图书管理员,经过长年累月书香的沉淀,也是文质彬彬、气质优雅。

  三楼的少儿外借室是孩子的天地,片刻工夫,有十几个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陆续进出。狭窄的楼梯口,男孩子们三步并作两步恨不得飞下楼梯,而女孩子们则将书环抱在胸前,安静的从我身边走过。

  曾一直以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充满了急功近利和浮躁,也常对这个城市文化的匮乏多少有些抱怨。却才知道,这座城市,原来从来不缺乏精神追求者。走到书架前,捧起一本新书,贪婪指尖传来的味道。毛泽东说过,一到了图书馆,就像牛进了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的吃一样。而我仿佛置身于四月天花开正盛的油菜地里,在窄窄的田埂上和花海里穿行,伸开手掌从花上拂过,走到地头摊开手掌,满满的一手明黄,花香满手,让人怎么舍得放下?

  年少时,家里没有电视机,物质的贫瘠让书成了我们最好的伙伴。但母亲一心望子成龙,除了教科书外不许我看其它闲书。我很怕她,常偷偷摸摸的读。母亲识字不多,但总能精确的判断哪本是闲书那本是教辅书。为了逃避母亲的检查,我常常在深夜,悄悄拿出简易手电筒,窝在被窝里静静的看书,寻觅字里行间的意境。

  求学期间,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空闲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久而久之,在各种报端也常常刊登小文,后来也出版了专著。成家后,满足于平凡的幸福,孩子的出生,更疲于为生计奔波,不觉荒废了笔墨。而如今更是微信、微博的年代,总是被手机吸引着,看“闲书”的时间明显少了。幼时那种对书如饥似渴的感觉早已不复存在,那种无知无畏的状态被成年后一步步的抛弃。

  前些日子,母亲在打扫卫生时没有问我便将求学时代的旧书全都卖了,想起那些陪着我成长的书,想起曾那么爱惜的书,每念及此,心中无限感伤。如今,如果我说起读书旧事,有谁还敢相信当初我们如此强烈的读书欲望。

  日头渐近晌午,尽管阅览室窗外的街上车水马龙,汽车喇叭声不断,但这里,大家都那么恬静,心无旁骛,只有轻微的翻书页声,偶尔有人起身离去,步履里包含着十二分的小心。闹中取静,百尘俱涤,那是心和书在交流,看见的是文字,理解的是心境。

  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无论物欲之风如何愈演愈烈,无论电子数据如何快速便捷,灵魂总需要一个安放之地。做个灵魂里有书气的人,让才华配得上梦想,让梦想不辜负年华,让灵魂留在书香里,不随时光流逝而面目模糊,不因人事变迁而冷漠无情,向世人证明,我们这代人曾来过。(海门检察院 管军军)

  编辑:孙超  

上下篇导读

 · 决断
 · 让球
 · “怪才”老杜
 · 童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