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名叫杜秀林,是我们凌源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民事行政检察)的主任。
老杜今年五十挂零,头上几根头发白得亮眼,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举手投足都是“学者”范儿。
自2013年至今,老杜连续出版了《浴火新生》和《黄帝祖居与族群西迁》两本著作,分别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沈阳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研究馆员王梦赓先生或题词,或题书名,并撰写序言。《浴火新生》通过对8200年前彗星撞击地球的考证,揭晓了诺亚大洪水的原因,探究了华夏龙的起源,把女娲补天的神话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诠释。尤其在序言中王梦赓先生指出,“本书所揭示的问题为迄今悬而求解的大课题,作者立论严谨、证据切实,本人亦同此观。果如此这无疑是几千年来人类不懈求证有待揭开的最大天文事件,它找到了先期文明‘世界末日’的根本原由……”《黄帝祖居与族群西迁》则以彗星撞击事件为基础,解读赤峰市翁牛特旗的巨石红山岩画,明晰彗星的方向规模、颛顼共工之战形势和东亚古族群分布面貌,找到泛红山族群的来源和去向,证实黄帝姬族的祖居祭地。
这两本书也可以说是老杜的“学说”,均被收藏于国家图书馆。《黄帝祖居与族群西迁》还被赤峰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选作校本教材。两本书在别人眼中或许只是一种观点,也的确还没有哪位权威专家对此作出明确的表态,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们成为老杜智慧的结晶和人生的追求。
2016年8月,老杜应邀参加了在内蒙古赤峰市举办的第十一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赤峰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的校长现场听了老杜的观点后,特意又把他请到学校去做演说,且深有感触地评价:“不论这学术观点是否正确,杜老师这种勇于求索的精神,都值得每一名学生和教师学习。”熟知老杜的人也会不约而同地认同这一观点,学习的范围不应局限学校的师生,每一个有理想的人都应该那样去做。
老杜平日不吸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也不喜欢聚会。办案之余的大多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学说”的研究上。虽然经济上并不富足,但为了查阅资料,他在二十年前就买了一台电脑。还多次自费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等地区现场考察,到北京、南京等地的科研院所去求教求证。只自费出版这两本书,对一名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就不算小事情。
无论是在公诉科,还是在反贪局,还是在民行科,还是现在的第四检察部,无论是科员、副科长、科长还是部主任,老杜对自己“学说”的研究,都如办案一样没停止过,也没改变过。一天两天是坚守,一年两年是习惯,二十多年则成了一种追求和一种精神。
老杜的经历告诉我们,理想与事业有时并不完全重合。事业对老杜来讲就是公益诉讼和民行监督,理想对老杜来讲就是他的“学说”。事业与理想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老杜对理想的虔诚,养成了对事业的执着;反过来对事业的执着,又提升着对理想的虔诚。老杜工作干得不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理想求索的过程中养成了思维的创新。
2016年9月,老杜应邀参加辽宁牛河梁首届红山文化研讨会。2017年8月,又出席在呼和浩特举办的第十二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来自韩国、英国、巴基斯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吉林大学,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领导、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杜秀林试图对黄帝祖居故里的具体位置进行了探讨,认为辽西牛河梁遗址相关发现吻合典籍记述的黄帝有熊氏的关键特征,庙坛冢建构布局吻合姬字甲骨文画形,认为这两点说明了黄帝祖居故里所在”。
在许多场合已经有人尊称老杜为红山文化学者,但老杜自己却从未以学者自居,他常说:“只要认准了就得不懈努力,即使实现不了也要当成理想来奋斗。”
这就是老杜,理想与事业互惠互赢,塑造一名时尚而又特色的检察官形象。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源市检察院)